未來館永生花


 


 



好像要開始寫連續劇了…


 


當我正為不知如何滿足小小孩的求知慾時,一位從事教育的朋友說:「孩子小講道理不容易懂,以手操作學習最好。」


 


「手操作學習最好」這句話開啟了我兩個孩子學習的興趣,它看似平凡卻有如握在孩子手中的仙女棒般,點出了朵朵美麗璀燦的花朵。


 


我是職業婦女,上班時候兩個孩子的安全看管交給母親,下班後接手我總是騰出大部份的時間給孩子。這裡我要特別歌頌孩子的爸爸─老公,他幫我分擔了大部份家務,讓我有充裕的時間陪孩子一起玩。


 


這一玩玩出了歡樂也玩出了深深的體悟,我發現生活中充滿了語文與數學,愈是到後面物理、化學、生物…這些過去我在書本中,常需卬力應付的學科常識竟然在生活中唾手可得。


 


不做數學練習本怎麼學數學?


 


以往自己就學時,總覺得數學徐了拿來考試,離開學校它就一點用處也沒有。直到帶著孩子才發現生活中其實充滿數學。


 


在先前po遊戲中玩數學 裡曾提到,兒子三歲多玩積木算總體積之事,除此之外我再約略分享一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玩數學的例子。


 


扮家家酒玩數學


 


孩子初識10以內的加減法,我設計了一個買賣遊戲,製做了許多10以內的數字紙片當錢使用,專賣小顆粒的豆豆和甜果子。遊戲規則;媽媽當老閭;孩子當顧客。


 


我的商品沒有標價,買賣剛開始我很有心機的開價,賣給他們手中小數目的錢。當孩子們手中的「小零錢」花得差不多時,我專開他們沒有的數目。


 


記得兩歲多的兒子聽到我說「7元」時,他望了望手中的數字牌,很為難的說;「沒有錢…」,我說;「你可以湊給我啊!」他很快的合出34的紙牌,之後的交易有時甚至需湊上三張紙牌才能成交。


 


沒多久他們手中的紙牌只剩大數字,我再開給他們小數目的價錢,再一次孩子說:「我沒有錢…」,我說:「你可以拿大錢給我找零錢啊!」


 


於是我們的買賣通行無阻,愈來愈好玩;數字愈玩愈大。當時兒子的數學是跑在女兒前面的,女兒雖然慢了些,不過她很快的也體悟了過來,我們三人玩得不亦樂乎。


 


撲克牌的美麗新世界


 


撲克牌可以是很棒的數學遊戲,那時候我更改了撿紅點的遊戲規則(數數兒─學齡前 ,孩子們玩出了興味天天纏著我玩牌。


 


我們還利用撲克牌玩過一組記憶遊戲。


 


玩法:


1、撲克牌牌背朝上不規則的散放。


2、先手翻牌再原位覆蓋回去,換後手做重覆動作。


3、共玩者需努力記住覆蓋回去的牌數、花色與擺放位置,以備下次翻出同花色數字牌,可以回頭翻出配對。


4、配對成功可將戰利品收下,繼續翻牌直到配不成對再換手。


5、以此類推至牌數全部翻完,以張數計算成績論輸贏。


 


我已忘記這牌的玩法是自創還是接收別人的創意發想,不過它卻成功的訓練了孩子的圖像記憶。


 


剛開始孩子小先少量玩試水溫,可取15半套四種花色玩,慢慢的視程度增加張數至全副牌。


 


我們的遊戲在數度翻牌後,我腦中對撲克牌的位置、花色、牌數很快就亂成一團,孩子的頭腦比我清醒許多,不出幾天我就不是他們的對手了。


 


出外用餐玩數學


 


外出吃早餐從點餐到付帳找錢全是數學。對於剛學會簡易加減法的孩子,我覺得拿吃早餐來玩數學是最恰當不過了。主要是早餐單價大多在十幾;二、三十間,孩子們玩起來比較不辛苦。


 


帶孩子到早餐店,我通常讓孩子負責點餐,國字認得不周全就前後湊一湊,久了也會認得。用完餐由孩子付費,我會給孩子一張千元或五佰元大鈔,讓他們在累加用餐金額,先算出還會找回多少錢,並請他們務必點算找回的錢是否正確。


 


這不是什麼特別的招數,但只要讓孩子有機會做;常常做,一定會有收穫。為什麼會想到這樣做呢?其實我也是被啟發的。


 


有次到大醫院看病,排隊結算醫藥費時,看到一位爸爸讓孩子排隊到窗口支付醫藥費,並要孩子在找零時認真點算有無錯誤。當時還聽到那位爸爸交待孩子,取藥時務必核對名字…


 


多麼棒的親子互動,孩子的學習全在生活中,這位可敬的爸爸教導他的孩子的同時也啟發了我,間接的讓我的孩子受惠。


 


切大餅玩數學


 


生活中的切大餅不就是分數的概念嗎?


 


朋友的孩子婚嫁送來大大的圓形大餅,在切塊分割之前,我總是先找來孩子,問問他們要分成幾塊。幾次等分切塊後,孩子自然對分數有了清楚的概念。依我的學習經驗;為何分母愈大值愈小,常常像是明白了,可是睡一覺起來突然又不懂了。


 


學習過程中對分子分母始終沒有概念只好強記,它們忽大忽小讓我吃足了苦頭,直到累積解題經驗到可以應付學校課業後,回頭看才明白那只不過是切大餅的觀念,一塊大餅等分切塊多切幾塊比起少切幾塊,每一塊體積當然會變小。


 


日後孩子在辦識分子分母的關係上,應該是通行無阻吧,否則他們的學習過程我怎會毫無印象。至於他們是怎麼弄懂的,跟切大餅一定有十足密切的關係。


 


~。~。~。~。~。~。~。~。~。~。~。~。~。~


 


以上所述,孩子們的年齡並非全停留在兩、三歲,這段玩樂的日子長達幾年,約在姐姐上小學前我才退出,把時間留給他們自行規畫。


 


我在玩樂中加入的數學,甚少是有計畫的對孩子做輸入教學,大多時候視孩子的情況和興緻延伸。因為不要求結果,所以有什麼就玩什麼也無所謂深淺,全是玩得下聽得進的遊戲都拿來玩。


 


有次鄰居一群孩子到家裡來,我們再玩買賣遊戲。最大的孩子唸小四,最小的是我兒子。找出家裡所有的零食,我依舊當老闆。當時沒有做紙牌道具,我們使用真正的錢幣,一群孩子有吃有玩樂此不疲,過沒多久兒子跑來問我:


 


「兩個五元和十個一元有沒有一樣重?」


 


我的經驗告訴我應該不會一樣重,但我不希望兒子馬虎猜想。他的問題要被證明才能下定論。我說:「不知道,我們可能要實際秤秤看。」


 


當下拿出天秤,擺上二個五元和十個一元,然後驚呼一聲:「啊!不一樣重。」


 


切大餅是生活中的故事,不清楚孩子真正理解分數是在什麼時候,但兒子五歲多在遊戲中玩數學 中對我提出:什麼是五分之三時,他們分子分母的觀念很快的就和我的講解做了連結。


 


這時候女兒在做什麼呢?雖然和我們一起玩遊戲但她卻更關心灰姑娘。她天天畫灰姑娘,畫晚餐和衣服給灰姑娘使用,那陣子她在做所有跟灰姑娘有關的事情。


 


兩個孩子性向不同,同樣的遊戲兒子即時玩出了生活趣味,女兒則留待再成長些才懂得個中奧妙,不同的孩子依其程度各有體會;各忙各的。


 


兒子的數理發展得很順遂,學齡前他很快看懂小學六年的數學(數學漫畫-學齡前 ),我想我們常年的遊戲一定扮著重要的推手,它功不可沒。


 


就我觀察,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,幾乎大人給什麼他們就能學到什麼。我的孩子在玩樂中學習,比起一些刻意培植的孩子,他們當時的程度實不足以誇炫。但植入腦中的思考因子,會自然發酵直至成為生活的良好習慣。


 


兒子有件參賽的科展作品,研究時間長達四年。他並不以找到答案為滿足,不斷的鑽研追求更好的結果,因此四年間他屢屢打破自已先前所創的世界紀錄。如果幼時沒有養成思考的習慣,大多數人為考試讀書,當找到了答案感覺完成度百分百就放手了,怎會想要再追求更好的結果呢?


 


PO出此文,是呼應前文培養思考習慣 中所提的遊戲+探索。我想我比較想說的是:


 


這個年紀的孩子需要的是能力的啟發,不是知識的增加。
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sa獨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