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兒近期畫作─插畫


 


 


 


 



兒子不擅考試是指課堂上的小考、月考、複習考。奇怪的是課外的考試,他是很能考的。撇開各類數學競賽考試不談,進小學、國中、高中資優班的「升學考」,他每每以黑馬之姿考出讓人訝異的成績順利上榜。


 


對於那年兒子要參加國中基測考試,我們有一些擔憂;著急。國中三年他的課業成績在那臥虎藏龍的班級裡表現平平,雖然老師們對他課堂上的表現喻為奇才。


 


國三那年獲臺灣國際科展電腦科學科佳作(談兒子的數學研究─轉折  ),取消北上就學的計畫後,距離國中基測大考僅餘兩個半月的時間。在此之前同學們進補習班;在學校參加晚自習,兒子則在家裡做數學研究。也就是說;這場競技別人即將到達終點,兒子卻還在起跑點上。


 


如果問我;為什麼允許孩子處在這麼危險的情境中?這裡所說的危險指的是;讓孩子站在極有可能被基測大考狠狠的一擊的懸崖邊。


 


為什麼?因為我們相信孩子;看重孩子的學習。


 


兒子的班級個個是考試戰將,他們是學校升學大戰的主力軍。考得好不稀奇,考不好反而是一件眾所矚目的大事。


 


我們的擔心源自於;不相信孩子所處的環境。


 


一試定終身的升學制度,讓全國的黃金少年日以繼夜的苦學三年再三年,記憶背誦;囫圇吞棗的學習方式成了應戰的主要武器。兒子的讀通了足以讓學習再進階的學習模式,能否讓他順利過此一關,我們一點把握也沒有。


 


考不好會如何?我不知道。那是一條陌生的路,如果可以避免最好,倘若避不了只好面對它。過去我不太理會孩子的課業成績,無奈這一役定乾坤的大事,我們還是不得不重視它。


 


考試不僅憑實力,考前的衝刺也很重要。兒子的不善考試是在於他有足夠的能力,卻不願花時間針對考試的範圍多加複習。耳提面命要兒子為基測奮力一搏:


 


「只有穩穩的踩上一階,才有機會再往上走。」


 


以兒子的情況看,兩個半月的時間好好經營,要面對基測大考仍是大有可為的。三年來他只是不甚在意那些大小考,但是學習與吸收還是廣泛為之。


 


只是如何「好好經營」,這可得靠我出手相救,因為我是在常年考試煎熬中長大的,做學問沒有他行,談考試我可是比他厲害許多。


 


「我們」的起步依基測的五大科目;數學、自然、社會、國文、英文分析,數學兒子可以完全不管,自然分成理化與生物,大概課本掃過一遍,做做題目也就過關了。


 


社會科的地理、歷史、公民三科,其中以公民最累。兒子史地的實力不錯,因此就如同自然科的準備方式,應該也不是問題。


 


剩下的就是國文和英文,這兩科和兒子有仇,是基測五大科中最最難纏的。所以兒子真正要準備的其實就是公民、國文和英文。


 


那兩個半月是兒子自就學以來,讀書最最注重細節的時候。很神奇的是;我們看著他在學校模擬考試的名次一直往前跳,跳到大考前他已有讓人滿意的成績。


 


基測放榜後全班三十人有廿八人分數在PR98以上,隔日大報的地方新聞對這件不意外的結果大加讚揚一番。兒子是剩下兩人中的一人,不過他的成績也不錯,雖然沒有那麼高,但也進了可報考第一志願數理資優班的門檻。


 


兒子的能力發展不平均,那些不用準備及稍稍複習的科目全拿了滿分,唯獨那兩個半月全力對付的三科各失掉了幾分,不過綜合下來這個分數已足夠他順利進階。


 


依過去幾次參加資優班考試的經驗,進階考的專業科目考的都是兒子的強項,準確的說是一般人的弱項,因為很多優秀的孩子平日僅在課業範圍內打轉,一脫離學校教學課程,就如同大山擋在前頭難以伸展。


 


可是對我家兒子來說正好相反,他的第一階段能夠過關,接下來的關卡大概就通行無阻了。果然;考完資優班考試第二試後,他擠掉了基測分數遠在他前面的三百多位考生,他以前幾名的成績順利上榜。


 


前面提到的基測分數未能考進PR98的另外一位同學,在報紙登載的隔日將報紙攤在兒子面前,兒子看完隨手遞還,他驚訝的說:「你竟然沒有感覺?」


 


兒子笑著說:「不是本來就這樣嗎?」


 


兒子的個性不與人爭,同學的成就對他不造成壓力,他只認真做自己。這件事讓我想到幫他做完智測的教授事後分析時說過;他的低調是保護色,別人比較不會把他當成對手。


 


我覺得這位教授只說對了一半,另一半是;他也沒有把別人當成對手,心無掛罣怡然自得,學習對他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。


 


我常想我們的國中基測,讓孩子在學習最旺甚的黃金時段裡,日夜不分的為它拼足了三年。如果這樣的學習真的有效,以兒子這個班級為例,為何幾年後回頭看,那一串擠進PR98的廿八個人,走過高中;進了大學卻如散落的珍珠般,好些人沒了聲息?


 


擠進大學名校的,經過國高中六年的填鴨式教學,學習方式與態度已成積習,接下來呢?從此放鬆的好好玩四年?還是再上補習班補習為下階段做準備?據我所知,真正把心思放在追求學問充實自已的,實在少之又少。


 


這樣的現象影響何其大,但你知我知大家都知道,卻讓它代代相傳…


 


可惜了這些孩子。


 


 


 


後記:


 


兒子看我上頭提到他不與人爭的這一段,不很認同的說:


 


「有不與人爭嗎?」


 


對他的反應我覺得相當訝異,我問:


 


「既有與人爭,何以在強敵環視的資優班,你的課業表現如此平凡?」


 


他笑了笑一如平常的說:「因為我覺得它不重要。」


 


原來…


 


謎底揭曉,原來他學習過程中忽強忽弱;忽好忽壞的表現,不因能力強弱,而是取決於他所認定的「重要」與「不重要」。


 


老天爺寵他,這麼任性的學習竟也讓他通行無阻。不過;兒子的學習模式是否也提供我們一個訊息…


 


書讀通了,要在短期內展現實力並非不可為。


 


那…大部份的孩子像苦力般的讀書、讀書、讀書,是否也可以換個方式學習呢?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sa獨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