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

 


 



兒子小五時,班上很多同學為準備報考國中數理資優班,忙著到補習班上科學實驗課程。有些家長擔心孩子不慎在重要的一役上栽跟斗,更是幫孩子在理論與實作兩課程上分別找老師加強。



 

其實我們生活中到處都是現成的科學實驗場,如果孩子細心一點,應該可以依他們的年齡觀察到深淺不同的自然現象。


 


學齡前家裡的兩個孩子對著自然界的光影變化忙著問;為什麼?(小小科學家─學齡前


 


自然界的光影變化,是我生活的一部份,為什麼會這樣?我不知道。因著孩子的好奇心,它成為我們的遊戲。我很認真的陪著他們玩;玩出問題,找得到答案最好,如果沒找到孩子們也把它放到心裡去,留待日後自行解決。   


 


影子遊戲


 


我們玩了好長一段時間的影子遊戲,有趣的影子遊戲後來還發展到利用光線的投射,玩起了寓言故事。


 


我們熄燈打上照明燈,孩子站到床上演出傑克與蜿豆。透過照明燈他們的影子投射到牆壁上,有一些些皮影戲的味道,孩子們很喜歡。我在旁邊幫忙配音,兒子拉著用棉被綑綁的牛,和演媽媽的女兒對話…


 


影子遊戲還帶出了兒子對太陽、月亮、地球的好奇,隨著他們年齡的成長,探索的知識就像滾雪球般的愈滾愈大。


 


怎麼開始的?兩個孩子在車庫吸頂燈的投射下,看著影子忽左忽右忽長忽短,發現影子會跟著他們跑。那段時間影子是孩子們的玩伴,即使夜間散步走在街燈下也常讓他們玩個盡興。


 


有一天兒子跑來問我;太陽和電燈是不是一樣的?


 


啊?沒頭沒尾的問題,雖然聽不懂不過我還是先問他;為什麼會覺得一樣?


 


兒子說;因為在太陽和電燈底下,我的影子一樣都是光線從左邊照過來,影子就跑到右邊去,從右邊照過來影子就跑到左邊去。


 


這是第一次我發現兩歲多的兒子會思考。


 


孩子的光學玩具


 


我家兩個孩子甚少玩坊間靠電池啟動的現成玩具,他們很忙;忙著探索,探索需要的是工具不是玩具。


 


有天孩子看到兩片正面相對照的鏡子,照出深不可測的空間,覺得很好奇。於是我找來許多6* 4c m的長方形小鏡子,為了安全我先在鏡子背後與四周邊緣粘上透明膠布,預防玻璃破碎割傷孩子。


 


為了讓孩子玩出變化,我將各兩片一組的鏡子中間以膠布粘牢,讓鏡子可隨意調出各種角度,當然也特意留下幾組單片讓孩子可以自由取用。大功告成後,再給一支小手電筒搭配運用。


 


怎麼玩?我上班去了沒參予。那時孩子大一些約四~六歲,我看到他們從鏡子反射中玩出各種花樣;觀察呈90度、45度、15度的鏡中影象,以及三面鏡子的連續多次反射─萬花筒…


 


有一天兒子玩鏡子,他將兩片鏡子擺成90度,無意間放入一支鉛筆,他看到鏡中出現四枝鉛筆的影像。為什麼是四個?接著他再將鏡子調成45度,結果鏡中出現了八枝鉛筆。


 


再調成15度…鉛筆越來越多,他很興奮的重複嘗試,最後發現不管他這兩面鏡子調成幾度互相對照,它所照到的空間永遠不超過360度。


 


他說對了嗎?我不知道。不過答案是否正確不重要,即使錯了只要他願意不斷的探索,日後他自會找到正確的答案做自我更正。


 


孩子們也曾經在屋子裡的某幾個地方擺上鏡子,再將手電筒的光源射入鏡中,靠著鏡子的反射角度一個傳遞一個,當第一個光源從鏡面傳達到最後一面鏡子時,孩子們的歡呼聲如銀鈴般迴盪在屋內…


 


積木潛望鏡


 


兒子還利用他手中的積木加上兩面鏡子,製作了一副潛望鏡。他說這個潛望鏡可以偷看,於是他趴在桌子底下偷看桌子另一邊的爺爺吃東西,把爺爺逗弄得樂不可支。接下來的那個下午,祖孫倆拿著那副潛望鏡,一起趴到地上到處「偷看」。


 


說實在的,我們著實給孩子的這副潛望鏡嚇了一跳,影片中潛在水中的軍事用品,怎麼是積木加上兩片鏡子就可以發揮相同效果?我想原理他是不懂的,只是動手做過,日後再接觸應該很容易就可以明白。


 


風為何沒被分割?


 


兒子拿著羽球拍擋在電扇前,讓風透過球拍吹到臉上。過一會兒他疑惑的問:


 


「風為什麼沒有一塊一塊的?」


 


我說:「風有一塊一塊的吹過來啊!是你沒感覺到。」


兒子想知為什麼,他對我的回答不滿意:「我知道風有一塊一塊的吹,可是為什麼它現在沒有。」


 


原來他想知道為什麼他會沒有感覺。我很想回答他羽球拍的線太細擋不住風,可是他當時實在太小,需要從經驗中累積常識,但他希望即時知道答案不想等待。


 


我把問題擱下來,想了一、兩天看看有沒有簡單的方法可以讓他明白。正巧那時家裡有一盒餅乾禮盒,隔層是一片透明膠板,膠板上有凹凸方格。真是太好了!如果割去方格留下寬版的縱橫線,不就像放大羽球拍的線了嗎?


 


我的道具完工後拿給兒子,讓他隔著膠板吹電扇。這下換我問:「有沒有感覺風是一塊一塊的?」


 


兒子點點頭,我再問:「那天為什麼沒感覺?」


 


他說:「因為羽球拍的線太細了。」


 


我以為我們的實驗就此告一段落,沒想到此後的幾天,兒子拿著那塊透明的膠板做水的實驗,觀察水透過膠板會不會呈一塊一塊的流過來。我也看到他拿著膠板擋住光看看光會不會也呈現一塊一塊照射過來。


 


。~。~。~。~。~。~。~。~。~。~。~。~。~。


 


這些簡單的實驗,有一些從生活經驗中早已得知結論,但我並沒有直接將答案告知他們。因為我認為養成孩子思考與動手求証的學習習慣,遠比灌輸他們一堆知識來得重要。 


 
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sa獨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9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