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吹=風箏
維基百科這麼說:
風箏,亦稱風琴、紙鷂、鷂子、紙鳶,閩南語稱風吹。古代稱之爲「鷂」,北方謂之「鳶」。風箏是一種比空氣重的,能夠藉助風力在空中漂浮的製品。晚唐,人們在紙鳶上加哨子,其鳴如箏如琴,故稱「風箏」或「風琴」。
現代以風箏作為統稱,包括沒有哨子的紙鳶
小時候跟著鄰居大孩子學做風箏,用細竹子架著剪裁過的報紙製作,樣子是有出來只是我的風箏從來不曾飛上天。
孩子小時候常帶他們到海邊放風箏,和孩子們玩得高興可是我手上的風箏依樣不領情。因此,大部份的時間我總是守在一旁,看著老公判斷風向再高高的舉著雙手,幫孩子的風箏送上天。
孩子們銀鈴般的笑聲,與老公的豪邁嗓音在空中迴盪,襯著翱翔的彩色風箏的美麗畫面,成了我幸福的恆久記憶。
那天和老公走在同一塊草皮上,繫著細線的風箏點綴沁藍天際,線的另一頭老老少少人手一綑線團賣力的拉扯著。他們專注的眼神緊盯著空中各式造形的風箏,成就與滿足寫在佈滿笑意的臉龐。
風箏的種類隨著時代進步比起早年複雜許多,天邊幾組風箏擺脫優雅姿態,一意的忽上忽下;起飛、俯衝、旋轉,速度之快直讓人看得眼花燎亂。
老公說那是特技風箏以複線操縱放飛,可因施放者對手中的兩條等距的線施力不同,而讓風箏依其意志在天空中做各種花式表演。果不其然;站在草坪上手握兩條線的施放者,沈浸在風箏快速的律動快感中,他們一臉的得意如同乘坐滑翔機翼,在空中做左右傾斜;飛天入地的特技表演。
草坪上的另一頭有幾位年約五、六十歲的大男人,放飛的風箏非常的巨大,造型特異色彩耀眼繽紛。在我們到此之前已有一組似漏斗狀,大口對著風向「低低」飛起。
它飛不高但漂亮的色彩與外型非常的搶眼,跟著風向這組大漏斗橫擺著大口吃風、放風,忽高忽低的飄浮在空中並不斷的旋轉。
另一組風火輪也蓄勢待發,看來施放大風箏需要發揮團隊精神,前一組漏斗風箏,如何飛起不得而知,原先以為就像小風箏一樣拉著往前跑風箏即會逆風而上。後來發現它要克服的困難多如牛毛而且不易查覺,放飛的挑戰遠大於我們所能理解的。
風火輪與前一組大漏斗,上頭都有一隻「飛鳶」在空中拉著,它們共同的特色都是本身中空的「吃風」設計,顯然目的不是讓風箏高高的飛起,而是藉由風力使其旋轉。
看;風火輪中間大大的「風洞」,再看四周的小風阻設計,如此「漏風」它要高掛天邊,顯然是不可能的任務。然而要使其旋轉必需離地,上頭的飛鳶大概就是為此設計。
可是這組炫麗奪目的風火輪,似乎讓蹲坐地上的那群人馬傷透腦筋。他們花了好多時間研商大計,商討什麼呢?讓風火輪如何飛得漂亮…飛得高?
漂亮的風火輪徐徐上升,只是它始終賴在施放者的頭頂上不肯再往上飛。那群人拉著它上上下下,就是無法把它往上提。我等著;等著,等待它受歡呼的那一刻,等了好一會兒最終耐不住赤炎炎的日頭,只好暫時撇下它尋找另一個目標。
這隻八爪章魚超級大,它比前兩座大風箏更大上好幾倍。顯然章魚哥更不好侍候,它總是緩緩上升再重重的摔下來。
每次摔落大家就忙成一團,大大的身軀軟趴趴的癱在草地上…
咦?它有骨架嗎?那麼支撐它飛上青天,又不會讓它變形的又是什麼呢?
仔細端詳,原來章魚哥的頭部少許地方是有支架支撐的,其它部位就讓風兒吹…吹得鼓脹飛上天。
一再折騰,施放者前前後後追著不斷摔落的章魚哥滿場跑,一次又一次他們的耐性絲毫不減,我的耐性…倒是有些經不起考驗,於是我們循著遠處美麗的藍白建築踱步離開。
站在高高的河堤上極目遠眺;藍天白雲晴空萬里,四周空曠海風徐徐吹來頓感身心俱暢。我們離開章魚哥試飛地點其實有好一段距離,不過轉個身遠遠的仍可看到它龐大的身軀,忽兒飛天忽兒入地的困難窘態。
再過一會兒;偶一抬頭,啊!章魚哥穩穩的飛上天了!我們不約而同的快步走回原來的地方想要仔細看個究竟,施放者到底是怎麼把它送到天空去的?
結果;看!它…
如何?看出端倪了嗎?
如果沒看出來,那麼我們來個超級比一比;以下兩張圖那裡不相同?
沒錯!就是章魚哥的八隻腳太礙事,中間兩隻被它的主人土法煉鋼的緊緊綁住,八隻腳變成六隻另加兩隻「掰 ㄎㄚ」,它就乖乖待在天空上了。
原理如何?我腦頓還是留著給看官研究吧!
猜猜看;背對著我們的施放者,此時的表情是…
得意還是哭笑不得呢?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