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
常常有人問我:「妳兒子科展做得這麼好,是怎麼培養的?」


 


怎麼培養的?是無心插柳。


 


第一次知道「科展」,是小四的老師看著兒子小 三升 小四的暑假作業,對我說:


 


「這樣的孩子科展怎麼可以缺席?」


 


 


那年暑假我母親腿傷住院,為了照顧她我天天醫院、家裡兩頭跑,把家事和孩子全丟給老公。當時兒子的暑假作業有一項:


 


任選題目完成一份研究報告。


 


為了讓兒子應付作業,我建議他從平日玩樂的骨牌著手。前一年兒子看電視節目堆骨牌,他拿出家中的所有各式積木、疊疊樂也來堆骨牌。


 


他從窗開始,借助各種所能利用的物品,當作推動骨牌的輔助器,跨越障礙讓骨牌爬滿整個客廳,甚至爬向樓梯上二樓。當時家裡裡裡外外都成了他的遊戲間,這個遊戲玩了大半年直到要升小四。


 


我是想都玩這麼久了,把所經歷的過程和結論紀錄下來,不就是一份獨力研究報告了嗎?所以再給一部照相機說:


 


「把它們紀錄下來,就用電腦打。會寫的盡量寫,不會寫的用照相機拍下來把照片貼上去。」


 


當時我照樣跑醫院,兒子用照片拼貼出一份骨牌推力的研究報告。本以為可以這樣交差了事,返校日老師看過後驚訝的說:「這樣的孩子科展怎麼可以缺席?」她要兒子更嚴謹的去面對這份科展,並要求再做補強。


 


接下來的日子可就玩真的了,正好我母親也出院回家靜養,有了空閒理所當然的成了兒子的助手,陪他一起做實驗。兒子動手操作,我在一旁幫忙做紀錄。


 


開學後;這份科展尚在進行中。有天六年級資優班請了一位 高中 老師,來講解如何製作科展。兒子的老師拿著那尚在實驗階段的作品去請教他, 高中 老師帶回去看了幾天,找個時間再幫兒子做深入指導,並給了幾個大方向要他再重做實驗。


 


(一)、骨牌受衝力恰好倒下時,受衝力的大小與施力點的關係。



(二)、相鄰骨牌放置的間隔與倒下時間的關係。



(三)、嘗試用各種不同的方法衝倒第一片骨牌。


 


為求實驗數據的準確度,我們新增加了馬錶、磅秤、和各種規格的鋼珠,以及為了和疊疊樂的實驗結果相互比較而再增添一套真正的骨牌,開始用各種材質物品依大小、重量撞擊骨牌。


 


這次實驗內容較精密,實驗的過程碰到的難題也更多。為了測試骨牌排列間距大小,和施力點的不同對速度的影響,看著兒子日夜沉浸其中。


 


他的實驗從每根疊疊樂間距0.5cm,以100根為一組開始排列撞擊計時,到1cm1.5 cm 2 cm 2.5 cm3cm3.5 cm4 cm……一組一組的測試。


 


其間距越大困難度越高,縱使排列前兒子拿著尺,一格格的在地上畫直線量距離,各種無法控制的外在因素,不斷的在考驗我們的耐心。


 


一再重排又重排,我躬身彎背協助排列,兒子或趴或臥的在地上取最直線段。


 


好不容易排列完成的100根木條,常因摩擦力、或地面水平不等或種種不明原因,無法從一而終的全倒,每組測試總是一而再;再而三的重測又重測。


 


兒子為了求出準確的數據,上百片骨牌一次次的倒下又站起來,前前後後不下上千次,其間辛苦在此不表。總之;我累到喊停;真的好辛苦!


 


我開始打退堂鼓了。我跟兒子說:


 


「好了啦!我們停下來。」


 


「為什麼?」兒子問。


 


「好難!」我說。


 


兒子竟然像媽媽對著孩子說:


 


「噢!好難就要停止?好難就要放棄呀!」


 


就這樣我被兒子拖著跑,只好再打起精神陪他奮鬥。我們家客廳空地因排列面積一再擴大而不敷使用,加上磁磚地板在做這實驗,所產生的障礙也愈來愈多。


 


為求因擴大間距所需的場地,利用假日帶他到我辦公處的長廊繼續努力。可是磨石子的地板雖較平滑,但也常因摩擦過大而做得相當不順利。


 


尤其間距3.5cm的那一組,一再實驗卻未曾全倒過,顯然這個實驗已到了我們能力的極限,所以這實驗僅做到間距3cm的部份。


 



其中兒子又另創多項實驗,並驗証施力點與抗力臂的關係。結果愈做愈不懂,實驗結果發現了很多問題,但不知道原因是什麼。


 


我只好帶他到我辦公處所,請教專業的土建工程師。


他的講解太專業了,我猜兒子並不完全懂。

 


兒子創意點子多,他把這研究推到超出他能力所能解決的「境界」,到後來幾乎無法收尾。最後只好對已懂的部份做整理,不懂的部份就略過不提。


 


好不容易完成的科展終於可以交差了。導師將它遞交學校參加校內科展初選,結果第一關就被剔除,評審老師說:


 


「這不是小四的學生做的。」


 


兒子的科展處女作就此夭折。


 


聽到這個消息,我第一個反應是:兒子會受到打擊嗎?


 


我問兒子:會難過嗎?


 


兒子沒有回答。


 


我再問:明年還要做嗎?


 


他點點頭。


 


再問他:還要參賽嗎?


 


兒子說:要。


 


好啦;這件事就這樣告一段落,因為大半年來,看著他對骨牌“力”的認知從無到有,從玩一玩到真正求知獲益匪淺,只差沒有被學校肯定。


 


結果當然讓人感到扼腕,可是;比較重要的是孩子並沒有因遇挫折被擊倒,因為他告訴我明年還要再參賽。



或者有人要問;為什麼要這麼辛苦?為什麼不找幾位同學一起合作?


 


為什麼?因為是做了這次科展才知道什麼是科展,一開始它只是一份暑假作業。


 


故事沒有完,隔年兒子一口氣交出了三件作品,兩件數學;一件物理。因為他知道所有他玩過的心得都是獨立研究,雖然成績都不亮麗,但是那一點一滴,卻累積成他日後著手做研究的實力。


 


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件數學作品,是兒子聽了一場數學教授的演講後,引發靈感推演出來的。也就是這件數學科展代表學校參賽。


 


雖然只得到市賽佳作,不過這一次學校終於相信,它;


 


「是小五的學生做的」


 


 




 


 
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asa獨語 的頭像
    sasa獨語

    sasa獨白

    sasa獨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