流光系列-瞬間 2010 複合媒材 0F
女兒近期畫作
兒子的數學研究在國二那一年有了重要的轉折。國中時候兒子在數理資優班裡,依慣例他們必須透過專研課程學習製作科展參賽。
我發現並不是資優班裡的每一個孩子都擅於動手做實驗,也就是說有些孩子很聰明很努力,他們的資優較偏向於「學優」。
「學優」的孩子學習能力奇好,學習效率百分百,讓老師們教得很有成就感,他們也就是目前我們資優教育裡的資優標本。
我認為學優只是資優樹狀圖底下的一小部份,而我們目前的資優教育卻讓資優完全等於學優。
兒子不是學優的孩子,他比較偏向於創造力資優。因此他不能滿足於課堂上的你教我學的學習方式,他需要更多的時間印証自己所看所想。
科學實驗指的應該是早有腹案,經由手操作証明其結論之正確性。兒子幼小時候,常常從遊戲中嘗試、發現,發現、嘗試逐步印証至悟出道理來。也或許這看似遊戲的過程,正是他從觀察中發現了某些可能性,而動手去印証它。
幼小時候是多小呢?兩歲?三歲?或許更早些,只是當時他不會表達,靜靜的坐在角落裡反覆的做同一件事,應該就已是在「動手做實驗」了。
兒子的知識始終和生活中的一點發現相連結,小三他主動推理寫出一份讓我們訝異的完整報告。談兒子的數學研究─初試啼聲
小四做了一份探討有關骨牌推力、施力與重心的科展,被學校以一句「這不是小孩做的」而打入冷宮。科展-小學階段
小五聽一場演講回來寫了一篇有關機率的數學報告,終於得到市賽佳作。他繼續寫年年寫,超年齡的演出卻不被評審所認同,讓他的科展顯得很寂寞。周圍許多人說好;而他始終得不到大人的肯定。
上了國中,當資優班的同學必需由老師規定某月某日前要找好題目;某月某日前要完成「研究動機」;某月某日…,兒子卻早早做好實驗証明,回頭撰寫報告整理他的「研究過程」。並依已完成的實驗結論書寫「研究目的」,最後才想辦法掰「研究動機」。
為什麼「研究動機」要用掰的?兒子說:
「我沒有研究動機,我只覺得它很好玩。」
國二得市賽第一名並獲推薦送全國比賽的作品,原為電腦程式設計,不過兒子在程式設計中,結合數學演算法探討解決未來人類的交通問題。
兒子有寫Microsoft Visual Basic程式設計的能力,加上他國一接觸〔電腦樂高機器人控制系統ROBOLAB〕後,發現該軟體有其不足,無法完成他對未來公車的期待。
所以他嘗試融合這兩支程式軟體,將V.B.所寫成的程式碼輸入他原寫入的〔電腦樂高機器人控制系統〕程式所控制的〔未來公車〕內,讓它們共同完成他交付給未來公車的任務。
這件作品前後花了一年多的時間,光電腦程式和未來公車操控實驗就花了大半年。兒子在國中老師要求班上同學開始尋找科展題目時,他的研究報告早已完成。
學生作品代表學校參賽報名表,有一欄「指導老師」要填列,兒子每年科展參賽都要做的事,就是找老師在「指導老師」欄上簽名。
有些老師會仔細讀兒子的研究報告,但是因未實際參與,最多只是建議報告的排版方式。也有一些老師則不傷這份腦筋,無論做得好不好反正多送一件多一份業績…
這件程式設計科展作品,兒子請班導幫忙尋找指導老師,學校卻沒有老師願意接,他們說:「我對電腦程式不熟悉。」
最後由一位未曾教過他的數學老師所接納。由於報告都已完成,老師要指導的並不多,只做了一些門面上的建議,例如圖畫大一點;或者這裡講清楚一點。
全國科展國中組參賽類別並無電腦科學這一科,這件由電腦程式設計與數學相結合的作品難以歸類,後來取其公車與生活息息相關而歸入「生活應用科學科」。
我不知道「生活應用科學科」的評審,是否同時具備程式設計與數學的評審能力,但這件作品在比賽的第一階段又慘滑鐵盧了。
兒子準備手操作的樂高電腦公車,在每件作品只給十分鐘評審的規定下無法實際操控,加上兒子怯生,他的口語講解可以相像的慘慘慘,所以他無緣晉級第二階段。
我們看著孩子這一年多以來的努力,對於他這次的挫敗感到失落與徬徨。當孩子的能力和機會雙雙具備的情況下,都還會有這樣的結果,接下來呢?
我們感到焦慮;孩子是一個很好的研究人才,原本希望借由這樣的路徑可以得到一份科學人才培育的機會,結果事與願違。
怎麼辦?又一次我懷疑我帶孩子的順勢發展是否經得起考驗。
這件作品後來接受建議再送臺灣國際科展,由於參賽對象大多為高中生,兒子以國中生參加競賽,在會場上頗受注意。
競賽結果得到佳作,雖沒有代表臺灣出國參賽,但是卻因此獲參予「青少年科學家培育計畫」的機會,可接受大學教授指導直至高中畢業。
這個轉折改變了許多事,原本規畫兒子國三下轉學鶯歌國中,取得台北學籍後報考建中數理資優班,則因這次參賽結果而急速喊停。
為什麼要北上就讀?因為中研究的一位教授對著兒子說:
「到台北來唸高中,我要教你數學。」
轉學鶯歌國中這件事又是另外的一個故事了,在此先行略過。
「青少年科學家培育計畫」由教育部支付指導費,與研究費讓兒子至大學院校接受教授指導。
這樣的機會與轉學受教兩相權衡,我們最後選擇留在本地就學,也因此才有高二與高三兩度代表台灣參賽的後續發展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