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女兒大一素描)
兒子中班的時候我們教他玩象棋,他很快就上手了。從那時開始他對棋類遊戲很感興趣。
當時棋社似乎沒有現在發達,學棋的孩子也沒有現在那麼多。正好朋友的小孩在學圍棋,我們想;反正他喜歡下棋,那管他什麼棋,也跟著送他去學習。
兒子學習圍棋的情況跟象棋一樣,也是很容易就上手了。記得沒多久他就開始跳級學習。當時他五、六歲,在那一個班級他算是第二小的。
班上還有一個年紀比他更小的,約幼稚園中小班的孩子。棋社老師說那個孩子是天才型的棋手,小小年紀ㄅㄆㄇㄈ都還不會拼,棋本卻看了好幾本。
因為有他在,兒子在這個班級算是第二強棒,無論怎麼下一碰到他,兒子就不得不低頭。
他實在太強了,兒子學棋也跳級,可是就是沒有他跳得快。有天他終於和兒子跳開來了,他成了兒子的學長。我私下打趣的對兒子說:「這下可好了,他一跳走你就可以開始稱王了。」
家裡沒有人會下圍棋,兒子常常必需一個人拿著棋盤自我挑戰。不過他只充份發揮腦力,對於再進階需要搭配記憶棋譜的那一塊,他就不是那麼「遵守」了。
跟參加數學競賽一樣,鮮少做賽前練習,不過在每次圍棋賽的當下他可是非常的投入。棋社經常定期舉辦「校內」比賽,兒子第一次參加約在開始學習幾個月後。
比賽當天棋社桌上擺了幾座金光閃亮的前三名獎杯,兒子不懂比賽規則,他以為比完了就有獎杯可以拿。
兒子是思考型的選手,他會謹慎的下每一顆子。那天他在場內比賽我在場外等他,我看著一組一組的選手陸續比完,卻始終看不到他跟大夥兒一起出來。那時他還在幼稚園階段,我很擔心他到處亂跑會跑不見。
後來有位家長也四處在找孩子,到場內探了一下;才發現他兒子被我家兒子纏住了。因為我兒子正處在下風,他卯力想要翻轉局勢。
之後輸贏如何我已忘記,不過那一次棋賽兒子得到第八名。他跳躍的跑上台領獎,卻看著那些漂亮的獎杯一個個被抱走。
第四名到第八名還是有獎品的,老師讓前面的名次先上前挑選喜歡的獎品。等到兒子領取時桌上的獎品只剩一組,他無從選擇拿了獎品慢慢的走下來。
我抱他一下;說他好棒拿到獎品,他卻哭著把它丟給我說:
「我是最後一名,這個獎品是人家不要的。」
我覺得啼笑皆非一再跟他解釋,說班上還有好幾十個人沒有得獎,可是他聽不懂。
這是他第一次參加競賽,也是至今唯一一次,看到他重視「名」與「利」,日後為何會如此淡泊名利,是否與這次有關我就不清楚了。
後來他的圍棋有些精進,但棋社有更多人比他學得好。有次海風杯比賽,棋社幫他和其他四人報名參加同一組。那是分組競賽,另一些組別仍有其他人參加。
棋社師母私下跟我說;兒子這次競賽算是高報了,她說老師覺得我家兒子是可以挑戰這一組,但不確定他可以應付到什麼程度。說不定五場都打不過,要我事先跟兒子做心理建設,以免到時連敗會受打擊。並說其他四人都很強,其中一人有可能會拿下該組冠軍。
其實兒子玩票學圍棋,我們並不要求他交出學習進度,為什麼要跳高一組報名比賽我不清楚。不過師母有交待就照做囉;以免比賽結果真傷了兒子的小小心靈。
當時兒子小一;對競賽似懂非懂。我跟他說:「比賽會比五場,師母說大家都很厲害。如果你輸了五場都沒有哭,我們比完去吃火車小火鍋。」
比賽地點在台北劍潭青年活動中心舉行,我和老公帶著女兒陪我家的小選手到台北一日遊。
第一場比賽結束,兒子垂頭喪氣的走了出來,看來真的輸得很慘。我趨近他說:
「沒關係啦;這是我們本來就知道的啊!你還有四場可以玩,玩完我們就去吃小火鍋。」
那時兒子熱衷火車小火鍋,他喜歡看著火車載著他的點心,繞著鐵軌開到他面前來。
第二場看到兒子從裡面一路跳出來,我就猜到他贏了這一盤棋。果然;他說:
「妳說贏一場要吃什麼?」
啊?我只說輸五場沒哭要吃小火鍋;贏一場?好吧:「我們再多加麥當勞。」
兒子再問我:「如果贏兩場呢?」
兩場?怎麼可能?我竟然直直的回答:「我沒想過ㄝ~」
第三場兒子又像挫敗的公雞般的走了出來,我們當然再陪他談笑一番。
接下來他竟然連贏二場,所以他的戰績是三勝二負。他沒拿到名次,但是比我們的預期高出太多了。
我們高興的像是抱了三樣大寶貝回家,在回家的路上即打電話跟阿公報佳音,並要他到火車小火鍋店會合,我們準備開慶功宴啦!
吃完小火鍋我們沒有再去麥當勞,孩子並不在意那個外加的獎勵。他從與我們的對話中,已知道爸爸媽媽無論他表現如何,都始終和他站在一起。
那一位在師母口中深具冠軍像的孩子,果然拿下當組的冠軍,顯然他的表現無論是平日或戰時,總是表現優異。另四人中原被看好的一位,馬失前蹄的也是三勝兩敗,與預期相差甚遠。
那孩子與隨行的父母對這樣的戰果難以接受,失落鬰卒的心情全寫在臉上。他們家與我們家形成一強烈的對比,一樣的戰績;對於預期的落差卻是兩樣情。
兒子的圍棋在小二的時候停了下來,他沒在這一領域再精進,不過他對棋類遊戲始終熱愛。高中到美國比賽的科展研究,就是以數學的方法,探討白棋如何在逆勢中求生造成和局。
我想他小時候這幾年的接觸圍棋,對於他日後的這一篇數學研究的啟發,應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。
前面提到的那一位天才型小棋手,聽說他在小六時棋藝已達六段,日後會走向職業棋手。好多年又過去了,那個孩子應該也在今年上大學,不知他的發展可有如願。
對特殊的孩子父母的培育總是特別辛苦,希望他順順當當;心想事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