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
在資優智能班裡上課約一個月左右,兒子回來跟我說:「那不是數學班」。


 


當然;在小學階段重視全科教育,資優智能班將全市智育發展突出的孩子匯集一堂,數學只是他們加深加廣的一部份。


 


兒子的「那不是數學班」的結論,是他已然發現;這個 班級所 教授的數學無法滿足他的需求,而國語文加深加廣的學習卻是超出他所想付出的程度。


 


兒子的智能發展並不平均,五歲時的智力測驗,測出他語文與非語文的智商達顯著差異。兒子的學習難題就在這「顯著差異」上。


 


那次的智測非語文各單項幾乎破表,語文各單項只比一般孩子高一些,兩部份的智商相差32。即使如此;他平均後的總智商,仍比一般資賦優異還高出好多。


 


其實五歲那次的智力測驗,是為了是否提早入學做的。兒子幼稚園中班時,他的智力優異表現已相當明顯。當時我對未足齡資賦優異提早入學的方案,認識並不清楚,只以為智力條件足夠即可充容入學。


 


測驗結果讓我們打消了提早入學的念頭,我想;不均衡發展沒關係,待足齡再入學,可利用這一年的時間,提升他語文的能力使其平衡發展。


 


我的想法是非常不專業的,兒子並沒有因我們這一年的努力,兩部份能力就真的均衡了。反而是小一那年的挫折,讓他在語文方面更加退縮,他的能力發展全往數理方面傾斜。


 


兒子小四那一年,我為兒子的「智力發展達顯著差異」,咨詢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孟瑛如 教授,才知道智力的差異是先天的,無論後天如何努力改善,差異永遠會存在。


 


兒子對國語文科始終興趣缺缺,他通常用少少的力氣與時間在應付它。小學階段課業簡單容易應付,雖然小一那年埋下的陰影,讓他每天哭著抄寫老師規定的作業,但每逢學校月考,考前只需針對國文這一科多看幾次,他的成績表現倒也差強人意。


 


孟瑛如教授的出現,是因看到一則報導說:


 


「語文和非語文智商如果相差超過於20以上學習就會有障礙」。


 


這報導讓我憶起兒子曾經測得的智商兩者相差32,那麼是否就是表示兒子會有學習障礙?再加上這些年來他在國語文的表現讓我有些擔心,擔心如果真有學習障礙,現在即時補救不知是否來得及。


 


當 時孟 教授是負責輔導兒子學校資優智能班的,我以資優咨詢專線 和孟 教授取得聯繫,她聽到這個特殊案例,立刻將原已和他人排定的咨商日期往後挪,提前先和我見面,並排定日期再幫兒子做智力測驗。


 


這次的智測比五歲長庚醫院醫生測驗的更仔細,當時長庚醫院只做十項分測驗(大概一般智測都只測到這個程度吧。),而 孟 教授幫兒子做的是13項分測驗。 


 


智測分析結果讓 孟 教授很快的打電話給我,她說針對兒子的情況必須和他的導師當面談。因當時兒子上課跨分兩班,國語、數學、自然在資源班上,其餘課程在普通班上。


 


普通班的課程除了導師外,又有多位科 任 老師,其實我是多麼希望邀約所有和兒子有接觸的老師一起來開會,但是這麼勞師動眾,而且不確定其他老師是否願意助兒子一臂之力,以及場地問題等等,最終只重點式的邀約資源班的兩位老師,和兒子課後學習的程式設 計 老師一起參加。


 


我常說我們的資優教育不專業,其實更感嘆特教老師對學生缺乏熱忱。照理說這個座談會,學校的輔導室主任更應該參加的,因為只有她能通盤了解,並在制度內協助孩子。


 


但是邀請時她卻說很忙沒空參加。因此在這小小座談會結束,兩個月後兒子升上小五換了一批新老師,會議的內容與結果無從延續,我們又回到原點一切重頭再來。


 


此次和兒子五歲那次測試有了很大的不同,語文智商拉高了;非語文智商多項分項幾乎破表,魏氏智測無法測知他這部份的能力。 孟 教授說她見過的聰明孩子,智測折線圖起伏都不大。唯獨兒子的智測量表折線圖,高高低低差距極大。她說:


 


「現在距離他18歲應還有40%的成長空間,破表的那些單項超過魏氏160已無法測知。但語文與非語文的智商仍會隨著他的年齡增長,將來智測折線圖看起來起伏會小一些,不過他的差異還是存在,因為非語文單項破表已到頂點,無法再往上畫,而語文智商隨著年齡還會再上來。」


 


教授更精確的分析到,兒子無論語文或非語文它本身細項出現高低差達顯著差異。不過在對照前一次與這一次的智測表,孟教授有些疑惑的說:「這孩子測驗時可能沒盡力,怎麼又些單項高低差正好翻過來。」


 


或許吧;五歲那一次原本以為無法進行智測,因為兒子非常怕生,心理醫師幾乎無法和他溝通,後來醫師試著和他先到遊戲間玩了半個多小時,才勉強試試看。可是這一測竟也測了兩個多小時,他們關起門來讓我獨個兒在外面等。


 


教授說兒子的學習狀況,在群體性的就學環境難題難以解決。她給了幾位老師許多的教學策略與建議。我清楚的記得學校老師對孟教授說:


 


「他在學校不會有他的工作。」


 


孟教授很敏感的問:


 


「為什麼他在學校不會有他的工作?」


 


為什麼?我相信孟教授剎時已有腹案,雖然學校老師沒有回答。


 


這個座談會是小四下學期約四月的時候開的,它圓滿結束。可是在兩個月後,當學期結束,這個未經嘗試的教學策略與建議,因升小五更換了一批新老師,他們未參予會議最後無疾而終。


 


當時 孟 教授也說了 和朱建正 教授相近的一段話:


 



「我們的資優教育無法輔導這種極優的孩子。」


 


比較讓人擔心的是 孟 教授提到;孩子還這麼小這樣的智商差異,在學習上如果大人不協助他,就怕它會在人生的那一個重要的關卡上影響發展。


 


我們的學制不會為我兒子改變,無論是普通班或資優班的學習,對兒子來說都像是買不到適穿的衣服,它不是太大就是太小。我們只能自力更生,這些年就看著兒子,一路跌跌撞撞的走過中小學教育。


 


現在回想;兒子算是幸運的,他遇到不少挫折,卻也克服萬難順利的挺過身來。只是十多年過去了,我們的特殊教育一如以往,有誰會為少數的特殊生花費心力呢?


 


我最常聽到的是:


 



「妳的孩子已得天獨厚,還想要什麼呢?」



 


其實特殊資優生因無適切的學習環境,反而造成他隱性的學習困難,而就在眾人誤解孩子夠聰明,家長卻還貪心的想要更多,以致特殊生與家長走投無路……


 


 


 


女兒高中習作 


 




 
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asa獨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8) 人氣()